当前位置: 连城小说网> >官僚-推荐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十章 感悟县志(上)

胡晨阳喜欢看《县志》,在新峡县时,他与宋麟庐老人最初的交往,就是从共同参与编撰《新峡县志》开始的。

《县志》也叫“地方志”,是专门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一本好的县志,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地方志”。南宋以后,地方志开始明显增多,这跟地方官员的“修志”意识不断增强是有关系的,宋代官员,文人居多,修志,也是“扬名立万”的美事。

然而,由于经历了亡国之祸,宋代能够留下的地方志已经极少了,传到现在的地方志,大都是民、清时代的版本。

昨天,胡晨阳就想抓紧时间看《德修县志》的,只是因为来人不断,钟建国更是呆到半夜才走,没看成。

今晚,依然有几位县里领导,还有几家驻县单位的领导过来拜访,不过都是礼节性的,没久留。

十点以后,安静多了,胡晨阳抓紧时间在灯下看《德修县志》。

手头上这本厚厚的《德修县志》,一看就是当代版的,16开精装本,封面是蓝色的,沪城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主编沈需民,另有四人为编辑,其中也有一位姓沈,叫沈庆宪。

名誉主编居然是郑文学。

一个贪官,有何“名誉”可言?

这让胡晨阳想起了黄炎培先生“窑洞对”的第三句名言:“求荣取辱”。

历史是后人写的,一个好官,不用刻意留名,人民自然会将你铭刻心中;而一个贪官,想以修史方式为自己留名,只能是“求荣取辱”。

扉页上,印着一段古语:“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这段话,胡晨阳很熟悉当年,他看小说《新星》时,书中《引言》部分第一句话,就是这句“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书中,年轻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在一个叫做古陵县的地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很令那些想在官场上真正有些作为的官员们景仰。

至少,胡晨阳知道,当年,高明亮、汪国本都是很赞许“李向南”这个人物的。汪国本还指示庐阳电视台播放了三遍电视剧《新星》。

古人关于县治,还有一句话也很有名:“民为邦之本,县乃国之基。安邦之难,难在固本;治国之难,难在强基。”

这些话,都深深地刻在胡晨阳的脑子里了。

现在,组织上把德修这样一个大县交到他手中,几乎有了跟“李向南”一样的权力了,能不能有一番作为,就看胡晨阳的了。

其实,关于“李向南”的身份,大家是有些非议的,因为,“李向南”的父亲是中央某部部长,典型的“红二代”,又得到了省委第一书记的赏识,本来是要直接提拔厅职的,李向南却主动要求下到县里当一把手。

当时,胡晨阳是有质疑的:“这可能吗?”

高明亮却道:“有可能。对他来说,什么都不缺,就缺政绩,搞好一个县,比当个一般副厅级,更能证明自己。”

那时,胡晨阳还只是一个小秘书,其实有许多想问的,心里痒痒的,却不敢多问。怕高明亮说他:“你小子,想学李向南啊?”

后来,胡晨阳当了汪国本的“大秘”,有一次陪汪书记散步,胡晨阳有意提到《新星》,提到李向南为什么不做厅级干部,宁愿去当县委书记?

汪国本与高明亮的意见完全一致:“这个是有可能的。”

胡晨阳又问:“汪书记,现实中,一个县委书记,能象李向南那样大刀阔斧地改革吗?”

汪国本摇头:“很难。改革,在某一个点上突破,是有可能的,但要象李向南那样,什么都要按他本人的意图进行,那就不是一般的难了,必须得有特殊身份或者说特殊权力了,其实,这还是古代所谓‘清官’情结。”

“我也觉得是。”胡晨阳道,“书中就有人质疑:李向南想当清官。不过,他自己说:如果人人都是清官,就无所谓清官了。”

汪国本摇头:“人人都是清官,可能吗?”

……

再看下去,郑文学不但是《德修县志》的名誉主编,还亲自撰写了“序言”,也不知道是他本人的手笔,还是秘书代劳?

“序言”文笔很流畅,少不了要提到“盛世修志”这句经典的话。其实,自从看了《落日的辉煌》,胡晨阳对“盛世”这个词有些反感,连带对“盛世修志”也有些不认同,修志就修志,扯什么“盛世”?

第一部分是德修县的历史沿革,太长了,胡晨阳暂且跳过,他只看了解放后历届德修县委书记,数了一下,发现郑文学是第21任县委书记。

也就是说,胡晨阳是第22任德修县委书记。

21任书记,除了郑文学还在“双规”中,还有前面20任,没一个认识的,他们身在何方?是死是活?胡晨阳一概不知,他们就是一堆陌生的名字。然而,就因为胡晨阳成为了德修县第22任县委书记,今后,他的名字也注定要与这一堆陌生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出现在重修后的《德修县志》里,不管他是成功还是失败,耻辱还是辉煌。

……

开篇有一段话很有气势:“浩浩修河,水山青秀,汲天地之灵气;泱泱大县,人杰物胜,舞时代之长风。德修,北接鄂省,南连湘省,处三省交汇吴头楚尾犬牙交错之地。自南唐归宋以来,缘予农耕文化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力振家声的影响,加之中原文明直接传承和学馆书院蔚然兴起,至宋一朝,人才辈出,世代相继。”

这段话,文字不多,却包含了大量信息。

一是地理位置,“三省交汇,吴头楚尾”其实,准确地说,整个赣源省都是“吴头楚尾”, 德修是“吴头楚尾”的第一站。

二是文化特征,赣源有典型的“书院文化”,自隋唐以来,书院文化便在赣源兴起,历时历代,人才辈出。

三是“官本位”意识。“重学仕进,游学游宦”,典型的学而优则仕,文人学子通过科考一举成名,就在外面作官,也作学问,“力振家声”,光宗耀祖


页面连接:http://www.delnan-cz.com/view_0_p62lm/lliipali.html

书屋小说网 无限小说网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笔趣小说吉林省柏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